|
|
' e" z( e9 q' `+ V
乐山苏稽跷脚牛肉汤锅(附秘制香料包配比)
0 J5 B& p6 p. i* k介绍:; q$ C; y% B" g/ b+ A7 J( i L
相传,在20世纪30年代初,老百姓民不聊生,资病交加。在离乐山市中区苏稽场小远的河村,村民祖辈都以宰牛为业,而牛的脏腑不便运输,又不能久留,只好就地处理。
: |7 @" A, f: L1 k( x当地有位擅长中草药,精通医术的罗老中医,怀着济世救人之心,在乐山苏稽镇河边县锅烹药,救齐过往行人。此汤不仅防病止渴,还能台股风塞感冒、胃病、牙痛等。其间,他看到一些大户人家把牛杂(诸如肠子、牛骨、牛肚、草肚之类)扔到河里,觉得很可惜。于是,他把牛杂控捡回洗净后,放在有中草药的汤锅内,结果发现熬出来的汤味甚是鲜香。因味香汤鲜,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,所以,来饮者络绎不绝,堂堂爆满。其间没有席位著,有的站着,有的踏着,有的就直接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跷着二郎腿滿碗即食。久而久之食客们便形象地起了一个“跷脚牛肉”的别称,且流传至今。
- b- x2 D& C9 c3 i* d8 R周边的人学着罗老中医,在苏邪场的河滩上摆起汤锅摊,并进行了改良,先将放有生遊、胡微、牛骨、牛心师等原料制作的汁水熬好,然后在铁锅里放入一个木质的八格框架柠铁鍋隔成八块,每次可供八个人同时进食,之后又演变为仅在锅里放一只简箕,把牛杂用竹筷夹到筲箕里烫热盛碗,在盛满辣椒盐水的瓦钵里蘸一下即入口,牛杂美味引来无数的食客。3 o0 D: @; m2 }! D1 Y3 b6 `
百年历史,三代演变。跷脚牛肉汤锅已成为乐山源远流长的地方名食。它防病治病的药膳功能、“以脏补脏”的中医原理,大大提升了这道地方名食的品味和档次。特别是经过后人对跷脚牛肉汤锅多次对比调配后,汤味愈加讲究。在传统汤味的基础上更合理地趋于科学营养。
- `6 @1 Q8 c% `" }5 J' O现在乐山跷脚牛肉汤锅已形成汤鲜味美,牛杂细嫩,滋补强身,美容养颜和吃法多样的五大特色。( [2 G. y; U* Q: e$ H
原料:
9 v! v" i% I& Q( b& i6 g# Y: l牛肚500克,牛心500克,牛肉350克,牛肚梁500克,牛头皮350克,牛肠350克,牛肝250克,牛舌200克,牛脑花250克,牛尾500克,牛蹄筋250克。0 V+ X" G" L; X! t+ D
N料:
1 `. q- e9 I" \+ C5 @* `新鲜小辣椒100克,味精10克,麻油由50克,干鍊椒面100克,香菜200克.9 F: m, }8 C# s6 q
汤料:+ V6 |0 ]# ~, `5 p! z1 [
鲜牛骨1000克,鸡架1000克,糯米汁50克,盐25克,秘制香料包,105克。! l) h" u7 `1 f% m- B$ o. I2 E
秘制古料包配比:
5 u. [- x3 f0 W. e
/ n2 |3 J8 {' a4 d3 f$ U制作方法:! {( t+ ?# H5 H
(1)将鲜牛骨、鸡架焯水,锅肉加入清水4000克,放入牛骨、鸡架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,放入糯米汁、盐及秘制香料包,小火熬制6小时成汤料待用。
+ I! [5 Z, E7 \: S& M' B0 ~. p- L(2)将牛肚、牛心、牛肉、牛肚梁、牛头皮洗净,入大锅内煮熟,捞出,切成片,放在竹算内待用。' H# S7 c# Y- i
(3)新鲜小辣椒去蒂洗净切碎,分装在碟子里,每个碟子里再逐一放上盐、味精、麻油、干辣椒面。香菜洗净,切碎,放在面上,即成味碟。
) w: h1 q$ v' B* ](4)将牛杂片150克抓放在一汤碗内,舀锅内滚烫冒两下,滗去再换裔汤灌之,面上撒上少许香菜,同味碟上桌即成。人多时则可在大锅内进行烫食。" ^! A C8 |1 g; l `; Y
! B' q/ C1 u% j; K% a+ c& ]: y* D; W
|
|